【迫在眉梢-劇情簡介】一部述說屬於社會中下階層生活的父親為了救兒子,在時間分秒流逝的狀況下,用他自己的方法,向整個不健全的社會醫療及保險體制宣戰的故事。
【迫在眉梢-雷區】故事從一個生活美滿的雙薪黑人家庭開始,在一次兒子參加最愛的棒球比賽過程中,意外發現兒子患有先天心臟病,心臟是常人的三倍大,須維持血壓在70以上,否則就會心髒衰竭而死,迫使他們只能選擇等死或是付出25萬美元讓兒子可以【等待】做心臟移植手術,期間需要先付7萬5美元才可以把名字放上等待捐贈名單裡。但這組黑人家庭和你我一樣,父母兩人都有工作也都有保險,即使是領時薪的兼職工作,工時不長,但就因為如此他們聽從醫院的話,向政府各部門申請醫療救濟、社會補助等,處處被說不符合資格。保險的部分,也按週固定繳納了很長的時間,卻也是在理賠的時候,被保險公司告知,他們組織改革,因此理賠上限只有2萬,頓時讓他們備感安全感的保險,顯得無濟於事,因此身為父親扛起全部錢的責任,四處打零工、變賣家裡所有貴重東西、教會協助募款,但依舊湊不到這龐大的金額。
在走頭無路之際,他決定把事情鬧大,引起社會關注及重視,因此他綁架了該醫院的整個急診室及兒子的醫生及一些在急診室的護士及患者。在幾次他和警長的對話裡,不斷強調他的唯一訴求就是【把他兒子放在捐贈名單】,但醫院和警署的立場則是認為每個人都會生老病死,每個人都該遵守這個世界的規則,如果他們為他開了先例,對其他人有付錢排名單的人未免不公平,希望不要向他妥協,要他接受這個就是事實。
最後,父親只好採取激烈手段,決定自殺將自己的心臟指名給他兒子,以此脅迫正被他當人質的兒子的醫生。在他自殺前最後向他兒子囑咐的那段話,既平凡卻真實,令人動容。
you always listen to your mother,understand? do what she tells you to do.
she's your best friend. tell her you love her every day.
now you're too young to girls right now,but it's gone time,
when it does. you treat them like princesses, because that's what they're.
when you say you gonna do something, you do it. because you are word as you respond and it's all you have.
and money, you make money if you get chance. even if go on the side of everyone's warn,you make as much as money you can,don't be stupid like your father.
everything is so much easier with money,
son.don't smoke, be kind to people. if somebody chooses you, you know to talked about it, you stand up you'll be a man.
you stay away from bad stuff,please.
在他肯定要自殺將自己心臟給兒子時,是多麽堅定,但當他躺在手術台上,要向自己腦袋開槍時,可以感覺得到再怎麼堅強的人,信念如此堅定,要結束自己生命還是恐懼的,即使恐懼他還是面對,這就是信念。
最後之際扣回片頭的車禍畫面,有了適合配對的唯一心臟,在他即將自殺和通知他有配對心臟間搶時間。
【迫在眉梢-心得】
個人推薦:🔴🔴🔴🔴
劇情安排:🔴🔴🔴🔴🔴
演員演技:🔴🔴🔴🔴🔴
發人省思:🔴🔴
覺得是一部值得推薦的電影,在手骨折術後滿一個月的我來說,裡面的醫療和保險體制的不完善很有體感,這個社會就像片中男主角說的,醫院本來就應該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為什麼在幫助人的前提之下,要先檢查你是否有【財力證明】。醫院裡有好手術和陽春手術,也有人沒有錢做手術,這就是社會的現實。醫療是很貴的,所幸台灣有健保制度,雖然它有點被民眾濫用,但必須說在這個低薪的台灣,健保就像是低薪循環中的一環而已。
劇中曾有人提到,不如就騙他有把他兒子放上名單吧,反正他也不會知道。確實,我們不是達官顯貴或是醫療相關背景的人,我們真的只能相信醫生,我們真的不會知道,很現實的一句話,很多人等著等著就走了,其中有沒有特權我們真的不知道,以及沒有政府管控的保險體制,即使每週期按時間繳保費,到真的需要的時候,卻不一定真的能得到你要的幫助,因為保險公司的一句話:我們組織改了|你們當初保的內容已經不符合現今社會了|你的業務離職了|你的診斷書要把美容膠等術後醫療耗材都寫進去才能賠喔等等不負責任,這些不負責任來自於變革時,沒有人主動並即時的告知我們,來自於刁鑽的核保細節。長大後有時候看著一些企業的經營理念(包含醫院),都會覺得這是他們的信念還是只是口號?